水,是如何凈化處理的?
發布時間:2017-10-30 新聞來源:http://www.hkbtours.com 瀏覽次數:
水,是如何凈化處理的?
人們通過研究知道清潔的井水是通過地層的過濾作用獲得的,這就啟發了人們用過濾方法來處理經過沉淀但仍然渾濁的地表水的想法,最早的過濾設備就是一種類似地層過濾作用的橫向水流濾池,后來才發展為豎向水流,即慢濾池。最早的慢濾池是1827年羅伯特·湯姆為蘇格蘭格林奧克設計的慢砂濾池。隨后又出現了快濾池,快濾池克服了慢濾池濾速慢、占地大的缺點,現已成為地表水廠中不可缺少的凈水構筑物。
過濾是給水處理過程中非常重要的工藝,是消毒前的最后一道工藝,經濾池處理后的水,濁度要求達到《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規定的1度以下,否則出廠水的濁度將無法合格。自來水的水質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開發高校低耗的濾池工藝是國內外學者長期以來研究的課題。
慢濾池
慢濾池所用的濾料為砂濾料,過濾的水流速度很慢,其過濾作用主要依靠濾料頂部幾厘米厚,由藻類、原生物和細菌等微生物大量繁殖形成的濾膜,捕捉水中的雜質,依靠氧化分解作用進行凈化,實際上是起著生物濾池的作用。慢濾池能有效地去除水的色度、嗅和味、但對有機物和化學污染含量高的原水,處理效果不太有效。更主要的是其過濾速度慢,占地面積大,不能滿足大規模生產的需要,現在國內已很少采用。慢濾池凈化主要為生物凈化作用,因而對有機物、微生物的去除,起到一般快濾池不能達到的作用,由于這個原因,國外更重視慢濾池的使用,國外尤其是歐洲國家為保持水質,很多以慢濾池作為最后把關設施。
快濾池
快濾池自1840年問世以來,至今有100多年的歷史,快濾技術在世界范圍內已得到廣泛應用。在這期間,雖然對過濾方式和濾池池型作了不少改進,但改進的重點是增加濾池含污能力,其次則是從結緣濾池的閥門及便利操作向著自動化和連續操作的方向中作了許多改進和革新。
快濾池通常使用的是石英砂濾料,石英砂有足夠的機械強度,價格低,材料易得,在中性水及PH值在2.1-6.5的范圍內的酸性水中都很穩定。濾池利用濾層中粒狀材料所提供的表面積,而不是利用濾料的篩除作用,截留水中經過混凝處理的懸浮固體。在過濾時,由于砂粒表面不斷粘著絮體,使砂粒間的孔隙減小,水流的阻力不斷增長,當過濾的水頭損失達到最大值時,如果濾池繼續運行,過濾的速度將大大低于預定值;若出現濾出的濁度或者其它預定的水質參數不合格,則必須停止過濾,進行濾池的反沖洗。此外,當過濾時間過長,如超過50-60h,也必須停止過濾,進行反沖洗,防止濾料顆粒粘著的顆粒物過于緊密,造成板結,不易沖洗下來。反沖洗是用濾后的清潔水對濾料進行清洗,反沖洗時水流方向和過濾時完全相反,利用水流的沖擊作用和濾料間的摩擦去掉濾層在工作時間內所截留的懸浮固體。從停止過濾到沖洗完畢,一般需要20-30min,在這段時間內,濾池停止生產,沖洗所消耗的清水,約占濾池該工作周期產水量的1-3%,沖洗完成后,又重復過濾過程。